淮海战役期间,刘峙为徐州“剿总”上将总司令,中将杜聿明为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股赢家,这样看来,似乎蒋军兵败淮海的主要责任人是杜聿明,而刘峙只不过是个尸位素餐的摆设,但是我们细看被俘蒋军高级将领的回忆,才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刘峙不简单,他不点头,杜聿明还真调不动任何一个兵团。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始末》中回忆:“我的第一案提出后,刘峙、李树正(徐州“剿总”参谋长,当时“剿总”司令部参谋长李树正,副参谋长章毓金。杜聿明的前进指挥部也有一套幕僚班子,参谋长舒适存,副参谋长文强、刘伯中、吴宝云)坚决反对,对于第二案,刘、李认为符合蒋介石的命令,但对邱兵团能否不受牵制东调,以及东调后解放军尾追到徐州如何对付,仍有极大顾虑,李树正不表示意见,刘峙犹疑不定,于是决定先召邱清泉来徐商讨。到十一日午后,刘峙才决心将第二兵团东调,协同第十三兵团解黄百韬之围,但仍留了一个尾巴,令第七十四军位于九里山附近为预备队,以防二野向徐州攻击。刘峙当日命令要旨如下……”
我们看杜聿明的回忆录,就知道当时最后拍板的必须是刘峙,李树正是坚决站在刘峙一边的,这似乎能说明刘峙的决定,也不是完全不靠谱。
杜聿明记录的这件事发生于1948年,11月10日老蒋就已经命令邱清泉第二兵团和李弥第十三兵团向碾庄圩攻击前进,以解救被围困的黄百韬第七兵团,但是刘峙提出六个理由,表示难以从命。
刘峙的六点理由,现在看起来并非全无道理:邱清泉被二野牵制,孙元良尚未赶到,黄百韬弹两缺,“攻既不可能,守亦成问题”,李弥掩护黄百韬撤退时也损失不小,而且解放军已经在不老河以南曹八集、薛家湖一带占领阵地并部署重兵,邱李兵团过不去,黄维第十二兵团也指望不上,更为严重的,是“黄百韬电话不通,仅有无线电可联络”,说明道路已经完全被切断,黄百韬已经朝不保夕,仓促调动邱李兵团,不但劳而无功,徐州也会危险。
老蒋让刘峙当徐州“剿总”总司令,就是因为他“听话”,却没想到这个一向以“忠心”著称的家伙居然有了自己的主意,老蒋只好使出杀手锏——更加听话的学生杜聿明。
刘峙不肯动弹,老蒋这才让杜聿明于11日紧急飞到徐州,并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方案是让黄百韬兵在碾庄圩坚守七至十天,以李弥守徐州,以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会合黄维兵团先击破二野六个纵队,然后回师东向,击破三野以解黄百韬之围;第二方案是以孙元良兵团守徐州,以邱李两兵团解救黄百韬,同时让黄维兵团紧急开赴徐州。
别说是刘峙,就是熟读淮海战役史料的读者诸君,也会认为杜聿明的第一方案无疑是盲目自信痴人说梦:如果疯子邱清泉、长腿将军孙元良和书呆子三个兵团就能连战连捷打败解放军二野三野(当时还不叫这个番号,杜聿明是按后来的称呼回忆的,事实上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才改称二野、三野,那时候杜聿明已经被俘了)股赢家,老蒋岂不是能一统全球了?
刘峙也看出了杜聿明这个方案的不靠谱:“刘峙、李树正坚决反对,认为黄百韬绝不能久守,这时对二野情况尚未完全明了,万一二野主力不在涡、蒙附近,西路扑空,东路黄兵团被歼,简直闹成笑话。”
杜聿明怕的是黄百韬被吃掉,老蒋会找他的麻烦,所以讨价还价之后,决定邱李两兵团去碾庄圩救黄百韬,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邱清泉李弥碰得焦头烂额,黄百韬也兵败自戕,最后徐州空虚,刘峙见势不妙,直接带着自己的幕僚班子“先行一步”去了蚌埠,把烂摊子甩给了杜聿明,最后杜聿明事事都听老蒋的,走也都不快,打也打不赢,只好和副参谋长、代参谋长文强一起做了俘虏。
老蒋认为刘峙是“福将”,杜聿明邱清泉认为刘峙是“猪将”,但大家都知道,刘峙还是一个“老将”:此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在黄埔军校当过战术教官(杜管他叫刘老师),北伐时期为大本营游击第一支队队长,后来又晋升师长、军长、第一集团军总指挥、“讨逆军”第二军团总指挥、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来的,虽然胜绩不多,但也算身经百战,人老成精——刘峙生于1892年,淮海战役期间已年近花甲,而杜聿明只有四十四岁。
在过去五六十岁就已经算是“老人”了,胖乎乎的刘峙已经厌倦了战争,他当徐州“剿总”总司令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部下也基本是只栽花不种刺,杜聿明想表现,只要不离谱他就支持,杜聿明的冒进计划得到老蒋支持,刘峙就一走了之。
与杜聿明同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代参谋长文强在《新生之路》中回忆了他对刘峙的印象:“刘峙是军人前辈,号称‘福将’,我们称他‘经公’、‘经师’(刘峙字经扶)。他究竟有多大本事,谁也摸不清,他很少与人谈军国大事,可是一谈起家常话来,那就如白头宫女话宫闱一样,谈笑风生,令人入迷……这次进餐(刘峙为文强设的接风宴),我以为不过是为了礼貌过场,谁料这位经公竟把我引到他身边坐下,殷勤布菜,十分亲热。”
酒宴之上,刘峙“从容不迫笑容可掬”地称赞杜聿明处理徐州难民抢粮事件果断有方,还表示以后守住南京北大门徐州全靠杜聿明指挥,文强在旁边听了也不得不佩服:“说得面面俱到,既鼓励了杜聿明,又为自己卸了责,真是一派‘福将’气度。”
据文强回忆,刘峙也不是什么时候都不发火。1948年11月15日,也就是刘峙为文强摆接风宴的四天后股赢家,老蒋来到徐州,根本就没有跟刘峙打招呼,就在机场把杜聿明喊去带走了——东北战事吃紧,老蒋把杜聿明带去兼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
淮海战役(蒋方称徐蚌会战)战事吃紧,黄百韬尚在包围之中,老蒋却把杜聿明调走,而且刘峙毫不知情。文强也觉得这事儿做得太不地道:“刘峙不敢埋怨老头子,不过老头子这种独断独行的做法,也太使他难堪了。”
难堪的刘峙干脆躺平:佯攻济宁实攻济南的计划搁置,“立即传令前线各部,就地停止进攻,构筑工事,严加防范。”
老蒋没有把刘峙放在眼里,刘峙当然也不想自寻烦恼,杜聿明走了,杜聿明的参谋长舒适存、副参谋长文强也想开溜,他们以回南京“安置家属”为名向刘峙请假,“他二话不说,只叫我们快去快回。”
据文强回忆,他和舒适存回到南京就是准备一去不返,这一点刘峙不可能不清楚,只可惜他们在南京期间,被杜聿明的弟弟杜子丰发现,这才被杜聿明同机带回了徐州——他们是想跑而没敢跑。
文强在《口述自传》中回忆:“我回到中央饭店跟舒适存商量:‘如果我们不听杜聿明的话,会军法从事,会杀头啊!’舒适存不表态。下午三点多,我准备出发到飞机场跟杜聿明回徐州。舒适存叹着气说:‘那我只好跟你一道走,回徐州,要死也死在一道吧。”
文强跟杜聿明都做了俘虏,而舒适存则在被包围期间回南京“汇报军情”黄鹤一去不复返,刘峙则名正言顺地早就搬家到蚌埠,还美其名曰是放权给杜聿明。
杜聿明其实也是有机会逃掉的,老蒋已经给他派了飞机,邱清泉也想接过指挥权,但杜聿明偏偏不肯走,相比之下,他确实比他“老师”刘峙的战略眼光差远了。
一提起刘峙,人们总是会笑着想起“一头猪守大门”,却往往忘了刘峙是与陈诚、顾祝同、蒋鼎文、卫立煌齐名的蒋系“五虎上将”,如果他真一点能耐都没有,又怎么能爬到如此高位?
看史料中的刘峙,笔者忽然想到了《潜伏》里的吴敬中:已经活成了千年狐狸,老蒋讲的聊斋,他们根本就不信。
刘峙对老蒋越级指挥,学生们隔着锅台上炕也是很有意见的,第二兵团少将参谋长李汉萍在《邱清泉第二兵团覆没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件趣事——邱清泉请刘峙参加他的誓师大会,会后照例喝酒看戏,刘峙直接点了一出《牡丹亭》中的《春香闹学》,刘峙点完,还有人不理解:“总司令刚才训话,勉励我们要忠党爱国,现在什么戏都不点,偏要点‘春香闹学’,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
看完这出戏,有些人理解了刘峙的郁闷:这出戏演的是南安太守杜宝为女儿杜丽娘聘请塾师陈最良教学,婢女春香伴读时嬉笑打闹扰乱课堂秩序,陈最良进行批评,结果却被春香一通戏弄——这岂不正是刘峙当时的处境?
刘峙在内战中确实表现不佳,后来在台湾生活也很拮据,写了一本回忆录居然无钱出版,看起来他起码不是个大贪官,这就给大家留下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辽沈、淮海两战不是杜聿明跑来跑去瞎忙,而是由卫立煌、刘峙全权指挥,战败命运固然不可改变,但是蒋军是不是能多跑出几个兵团?
垒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